
《临时的天堂》
钢筋水泥的森林里,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呼吸,马小宇是广告公司的“拼命三郎”,KPI像鞭子抽着日子,梦里都是改了八遍的方案;袁雨涵是外企白领,朋友圈里永远精致明亮,深夜却对着镜子练习“标准微笑”,生怕泄露一丝疲惫,他们的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平行流转,直到那个暴雨倾盆的周五——
马小宇为赶提案,将车死死堵在袁雨涵出租楼下的消防通道;袁雨涵急着接生病住院的母亲,抄近路时猛地撞上他的车门,积水中,两人狼狈对视,雨水混着窘迫砸在脸上,竟意外砸碎了隔在中间的玻璃,赔偿扯皮的咖啡馆里,三小时的等待里,袁雨涵忽然叹气:“这座城市像个巨大的机器,连呼吸都要按秒计算。”马小宇却笑了,他刚删了熬半年的方案,老板说“不够卷”,原来,他们都曾在日记本里偷偷写过“想逃”。
一句“要不要一起走?”像石子投入死水,马小宇辞掉月薪五万的工作,袁雨涵请了年假,他们用积蓄租了辆二手小货,后备箱塞着两件换洗衣物、一台旧相机,还有一张手绘的“瞎逛地图”,他们没奔网红景点,跟着导航上“未命名的小路”,误闯进云雾缭绕的黔东南山寨,吊脚楼里,阿婆用土瓷碗盛满米酒,火塘边烤着的糍粑滋滋冒油;马小宇第一次不用对着电脑发光,指尖沾了机油却笑得开怀;袁雨涵教寨里小女孩用口红在石头上画笑脸,跟着采药人爬上悬崖,看云海在脚下翻涌,挤在漏风的木屋里,雨打芭蕉,他们聊起藏了半生的秘密——马小宇的梦想是开个修车铺,袁雨涵最怀念外婆家灶上烤红薯的焦香。
“这里像不像天堂?”袁雨涵指着星空下的梯田问,马小宇握住她的手:“是临时的,但足够了。”可“临时”比想象中更短,袁雨涵母亲的病危电话、马小宇父亲突然晕倒的消息,像两记重锤砸碎梦境,离开那天,阿婆塞来一袋晒干的草药,絮絮道:“心要是定了,哪里都是天堂。”
回到城市,他们没再联系,却各自带着印记,马小宇在郊区盘了个小车库,墙上贴着袁雨涵画的梯田;袁雨涵的办公桌上多了盆多肉,是她从山寨带回来的种子,某个加班深夜,马小宇收到她的消息:“今天路过修车铺,看见有人和你一样,在油污里笑得特别开心。”他抬头望向窗外,霓虹依旧闪烁,可他知道,心里那片“临时的天堂”,从未消失。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