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三叔出村记》
山坳坳里的青石板路,刻着冯欢欢十八年的脚印,他是村里最“拧巴”的长辈——辈分高到连村口老槐树都得喊他一声“叔”,年纪小到还能跟着后辈们偷摘野桃子,大伙儿笑嘻嘻地喊他“小三叔”,他嘴上应着,心里却早憋着一股劲儿:山外的天,该比这山沟沟宽多少?
直到那天,镇上邮差捎来一张皱巴巴的传单,“城市创业大赛,冠军扶持百万”,冯欢欢攥着传单的手直哆嗦,那是他第一次觉得,山里的土坷垃也能长出金疙瘩,揣着攒了半年的卖山货钱,背着个塞满红薯干的布袋,他一头扎进了钢筋水泥的森林。
初到城市的冯欢欢,像个闯进精密仪器的“原始人”——把地铁闸机当自动售货机猛拍,用家乡话跟外卖员讨价还价,把“创业计划书”写在泛黄的烟盒纸上,递给穿西装的精英时还问:“老板,要加点山泉水泡的茶不?”这些“土味操作”让他成了写字楼里的“笑话”,却也撞上了投资公司新锐总监曹星宇。
曹星宇是标准的都市模板:高跟鞋踩得地板发响,PPT里全是“流量矩阵”“闭环思维”,第一眼就把冯欢欢归为“无效社交”,可偏就是这个“土包子”,用山里人的实诚打动了投资人——为了谈合作,他在暴雨里守了客户三小时;发现项目漏洞,他连夜翻山越岭找老中医讨教“土方子”;甚至被对手陷害时,他靠着一手“看天吃饭”的农事经验,硬是从数据漏洞里翻盘。
从“看他不顺眼”到“这小子有点东西”,曹星宇渐渐成了冯欢欢的“都市导师”,可两人的碰撞远不止工作:她嫌他穿西装像套麻袋,他笑她分不清韭菜和麦苗;她教他用咖啡机,他带她爬天台看星星——原来城市的月光,和山里的一样能照亮人心。
61集的时光里,冯欢欢从“山里来的愣头青”蜕变成能独当一面的创业者,曹星宇也从“理性至上的冰山”变成会为他红眼的“小辣椒”,他们一起跨过职场的明枪暗箭,熬过城乡观念的碰撞,更扛过了来自两个家庭的“拉扯”——老娘扛着半扇腊肉追到城里,非要给他“补补身子”;曹星宇的父母则甩出一张支票:“离开我女儿,钱归你。”
《小三叔出村记》没有惊天动地的逆袭,只有一个个带着烟火气的成长:是冯欢欢在谈判桌上突然冒出的家乡谚语逗笑了全场,是曹星宇在雨里把伞倾向他半边的肩膀,是两颗在城乡夹缝里摸索的心,最终找到了彼此的坐标,这出戏笑着笑着就哭了,哭着哭着就懂了:所谓梦想,不过是带着山里的倔强,在城市里,活成自己的光。